新闻中心
环保不达标自食其果,铁腕治污绝无戏言!
德国企业舍弗勒集团大中华区希望上海有关部门“网开一面”的求助信引发环保界集体关注:“300多万辆车减产,相当于三千亿人民币的产值损失,局势十万火急”。
咎其原因竟是,该公司唯一的滚针原材料供应商——上海界龙公司,因环保方面原因被采取了“断电停产、拆除相关生产设备”等措施,因此造成的原材料断货,在理论上将造成三百多万辆中国汽车的减产,相当于300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损失。希望环保部门予以宽限。
求助信甚至引起了环境保护部的高度关注,事件的原委也慢慢浮出水面。原来,早在九个月前,该供应商就已经接到了环保整改通知,却置若罔闻顶风作案。所谓“十万火急的突发事件”,不过是舍弗勒及其供应商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的漠视使然。
按照以前通常的做法,这样的特大型外企,放下身段来求救,当地有关部门必定网开一面,至少给这家外企一点面子,宽限他们一段时间。显然,以影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为由,“绑架”现行环保政策;以高额经济损失为借口,博取社会公众同情,舍弗勒的求助反倒像是“倒打一耙”。 出人意料的是,上海浦东新区环境部门一点也没给这家外企回旋的余地,作出了霸气回复:企业生产必须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对敢于违规者绝不让步。这看似有点无情,但却有十足的底气。
必须要承认,今天生态环境保护的许多矛盾,往上追溯都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从前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于是就有一种声音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天然矛盾。如果仅将目光局限在眼前,而不放眼未来的话,这3000亿元必将放大到3万亿乃至30万亿,到时候想收场可就晚了。反过来说,对舍弗勒而言,如今的焦头烂额,何尝不是在为过去的生态欠债补偿,为未来的生态潜力投资?
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是开放大国应有的心态和规矩。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依靠制度、法治的力量来创造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维护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阶段。而企业也应当明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作为,以“硬碰硬”“动真格”的决心和魄力,向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亮剑,这绝不是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