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污水处理运营中设施堵塞,上海请蚯蚓当“管道工”
污水处理运营中收集处理设施投运越久,越容易老化,要使净化能力恢复如初,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更新。有没有更加经济且有效的“保养”手段,让污水处理运营中收集处理设施不用“大动干戈”就能持续高效运转?上海环境科研工作者把目光投向一种叫“赤子爱胜蚓”的蚯蚓。经过近10年的潜心钻研,该项理论研究已基本成型,可以在上海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运营中收集处理设施上推广应用。
污水处理运营中人工湿地堵塞成世界级“顽症”
上海浦江镇汇北村9组,有一片毗邻肇沥港的人工湿地,每年温暖的日子里便绿意丛生。这片湿地其实是当地农村污水处理运营中收集处理设施的一部分,一天门可以处理45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运营中。
该设施由6个部分组成:格栅池、调节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人工湿地。上海市环科院水环境研究人员介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生态污染水处理技术,具有占地相对少、去污效果好、基建和运行费用低、工艺设备简单等特点,但如果设计或管理不善,会产生一些问题:其一,水生植物在冬季容易枯死,不及时收割,不仅削弱湿地净化效果,还反过来降低湿地过水能力;其二,污水放得太多,远超湿地的实际处置能力,污染物就会逐渐累积起来。
这些问题如果持续得不到解决,湿地内部空间就会“粘”而变“小”,甚至堵塞,失去循环净化的功能。这时,污水处理运营中只能在板结的湿地表层横流,渗透不进湿地,无法被净化,还可能因长期积水引发恶臭,恶化运行环境。
随着人工湿地的大量应用,其堵塞问题成为世界级“顽”症。美国环境保护署曾对100多个运行中的人工湿地调查发现,有奖近一半的人工湿地系统在投入使用后的5年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堵塞,而现有的解决方案都治标不治本,比如调控进入湿地的污水量或选择更合理的湿地基质、植物等。最终,只能采用更换湿地表层基质或轮休的方式,前者耗费大量成本和时间,后者则需备用的人工湿地,否则就无法实现。
蚯蚓“管道工”让成本省95%
既然人工湿地的去污能力主要靠生物菌群和水生植物来实现,那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解决堵塞问题呢?经分析,人工湿地堵塞物中,有一成是蛋白质、多糖等有机物,虽然占比少,但正是它们“粘”住了湿地中的无机物,堵塞了“地道”,导致污水只能走“地面通道”。
沿着这条思路,上海市环科院的专家们想起了儿时翻土堆找蚯蚓的游戏,通过筛选,赤子爱胜蚓、威廉环毛蚓、水蚯蚓共三种蚯蚓进入”决赛“,最终,赤子爱胜蚓胜出,被大规模投入应用性试验。为何选赤子爱胜蚓?一是这种蚯蚓活动空间刚好与湿地堵塞层重合,且爱吃粘黏的多糖、蛋白质,并排泄出有益土壤的腐殖酸,相较其他品种的”管道工“,”绩效“更优异。二是这种蚯蚓有钻到湿地表层排泄的特性,等于把堵塞物搬运到了外部,进一步减轻了湿地内部的”交通“压力。
蚯蚓并不完美关键看怎么用
用蚯蚓来”保养“污水处理运营中收集处理设施,前景广阔。不过蚯蚓并不完美。环科院研究人员坦言,目前的研究结论只支持将赤子爱胜蚓应用到人工湿地类型的农村污水处理运营中收集处理设施,如果要应用到其他类型的污水处理运营中收集处理设施,还不切实际。
其实换个思路,不把蚯蚓直接投放到堵塞节点上,而是把堵塞物收集起来供蚯蚓食用,蚯蚓就会有更多用武之地。
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相比把污泥交给环保公司填埋或焚烧处理,请蚯蚓代劳的成本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左右;蚯蚓粪便经加工后还能作为产品销售,蚯蚓本身也是高蛋白饲料,其提炼出的蚓激酶,具有很高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