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工业污水处理环保整改之“假”如何“打”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对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宁夏等10省(区)开展的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已完成督察反馈工作,揭开了部分地方工业污水处理“花样频出”“另辟蹊径”的整改“假动作”。“假动作”涉及集中停产、污水“绕道”、材料造假等各个方面,面对这一现状,人们不禁要问:工业污水处理环保整改之“假”该如何“打”?
面对工业污水处理环保整改“不作为、不监管,污染久拖未决”之“假”。江苏徐州大气污染问题,2016年的督察整改方案要求该市于2017年5月底前完成焦化行业整改,但该市却迟迟未动,直至今年5月才开始部署相关工作,折射了许多地方抱有督察是“一阵风”的心理,对整改工作持观望的态度。从环保督察之初,“中央环保督察问责雷声大、雨点小”、“问责对象都是‘小虾米’”、“问责重点不在环保系统,而在其他部门”等质疑声音就一直层出不穷,一些地方误以为督察完就可以放松了,对问题的整改不积极,致使督察效果大打折扣。要“打”好这一“假”,必须有配套的通报、函报、问责、约谈等措施,在制度设计上不达目的绝不松手,不定期监督方为长效机制。
面对环保整改“假材料、假数据,‘答卷’舞弊造假”之“假”。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相当于一次“阅卷打分”,然而各省这一张张整改“答卷”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舞弊、造假问题,整改方案照抄照搬、敷衍应付,除个别地名人名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的相互抄袭现象突出,反映了地方部署工作的不严不实问题。整改材料是各地对环保整改成效的反馈,编造的材料经不起任何检验,终究“纸包不住火”。要“打”好这一“假”,确保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及时、措施到位,必须让材料、数据责任到人,对假材料、假数据的制造者加大力度问责和惩治,对造假行为的源头一追到底,保障“答卷”所反映的情况真实、全面、准确。
面对环保整改“真掩盖、真纵容,部分地方成污染‘保护伞’”之“假”。呼和浩特的和林格尔县,两年前已被当地政府查封的一家木器加工厂,却是借“整改之名”行“掩盖之实”,直至“回头看”进驻前一周,该企业才又被贴上“封条”,停止生产,此乃各地“临时抱佛脚”以应对达标整治任务的缩影。部分地方政府为了“金山银山”而舍弃“绿水青山”,甘当环保违法“保护伞”,是在掩耳盗铃。要“打”好这一“假”,就必须严肃查处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表态多、行动少、落实差尤其是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症和突出问题,大力推动作风建设,及时向社会公开失职失责典型。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直备受重视,环保督察需要有做深、做细、做实的态度,通过督察问责让干部受到警醒,有效传导环保压力,确保“回头看”的威力持续下去,方能“打”好环保整改之“假”。